2015年6月12日 星期五

2015世界遺產講堂(第六場)●講者介紹:李湞教授●

主要經歷
    19916月,瀋陽建築工程學院建築學專業畢業,獲學士學位。
    19944月,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建築設計及理論方向畢業,獲碩士學位。
    19986月,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建築歷史與理論方向畢業,獲博士學位。
    20006月,在同濟大學建築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出站,任講師。
    20016月,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次年獲碩士研究生導師資格。
    20076月,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同年獲博士生導師資格。
現為同濟同濟建築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分會學術委員及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族建築學會民居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民俗文化學會副會長,上海建築學會歷史建築保護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物與歷史建築從業人員執業資格培訓主講教師,具有上海市文物建築保護工程的首批從業資格。
主要科學研究
科研方面長期從事技術史研究,對傳統營造工藝及石庫門營造技術深有造詣。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3項:
    “傳統建築工藝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應用體系研究”,編號50778125
    “鄉土建築保護實踐中低技術的方略、系統及應用研究”,編號51078277
    “尺系·手風·匠派·形制——泛江南地域鄉土建築營造技藝的整體性研究”,專案批准號:51378357

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
    我國古代城市遺產及其保護和利用研究,編號59878010
    我國風土建築遺產整體整體保護的理論和方法研究,編號50278066
主持“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重大課題的子題3
    “典型傳統特色村鎮住宅設計技術研究”,編號2008BAJ08B04-03
    “歷史建築保護的傳統技術研究”, 編號2006BAJ03A07-03-02;
    “歷史建築價值評價模型研究”, 編號2006BAJ03A07-01-03;
主持國家文物局委託的科研專案1
“遺址博物館預防性保護關鍵技術與古代建築傳統工藝科學化研究”協力廠商評估專案
此外,還主持產完成省市及地方委託科研專案17項。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4本。獲校級以上獎勵19項。
主要著作
    李湞著:中國傳統建築木作工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41,ISBN7-5608-2540-0/TU·478,字數44.1萬(學術專著)
    李湞編著:中國傳統建築形制與工藝,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3,ISBN 7-5608-3218-0/TU·648,字數45.4萬(新專業教材),第一版
    李湞編著:中國傳統建築形制與工藝,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1,ISBN 978-7-5608-4061-1,字數48.0萬,第二版
    阮儀三、李湞、林林著. 江南古鎮歷史建築與歷史環境的保護.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1月,ISBN 978-7-5322-6586-2,負責完成其中第二章和第四章的內容,字數約10萬字。
    201410,出版標準圖集《不同地域特色傳統村鎮住宅圖集》(上),國家建築標準設計圖集11SJ937-1(1),ISBN978-7-5182-0037-5,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組織編制,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主編,專案負責人及編制組負責人:李湞
    201410,出版標準圖集《不同地域特色傳統村鎮住宅圖集》(中),國家建築標準設計圖集11SJ937-1(2),ISBN978-7-5182-0038-2,北京:中國計畫出版社.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組織編制,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主編,專案負責人李湞,編制組負責人:楊毅/李湞
主要獎勵
    2002年,個人獲同濟大學“上科同建”杯獎教金二等獎。
    2003年,個人獲UNESCCO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集體,排第六名)
    2005年,獲同濟大學優秀學術著作一等獎(《中國傳統建築木作工具》)。
    2006年,個人獲同濟大學優秀校外實習指導教師稱號。
    2007年,《中國傳統建築木作工具》獲華東地區第七屆大學出版社優秀著作、教材二等獎。
    2008年,《中國傳統建築形制與工藝》獲上海市優秀圖書獎二等獎(部級)。
    2008年,“《夢懷李莊》——2005年暑期測繪教學實踐專題片”獲同濟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8年,個人獲中國民族建築事業優秀人物獎。
    2009年,獲同濟大學2008年優秀畢業設計指導教師稱號。
    2009年,《夢懷李莊》——2005年測繪教學實踐的探索與改革”獲上海市優秀教學成果三等獎。
    2009年,論文“官尺·營造尺·魯班尺——古代建築實踐中用尺制度初探”獲首屆中國建築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秀學術論文評選一等獎。
    2010年,獲2009年度同濟大學蘇邦俊獎勵金二等獎。
    2010年,“創建我國歷史建築保護與再生教學體系”獲同濟大學教學成果特等獎,本人排名第五(常青、盧永毅、陸地、張鵬、李湞、戴仕炳)。
    2010年,獲同濟大學倪天增獎教金一等獎。
    2011年,個人入選同濟大學攀登高層次人才計畫,獲資助2年。
    20117月,個人獲中國新世紀教育研究編委會及中國當代教育協會“全國優秀教育園丁”稱號。
    20117月,論文《歷史建築價值認識的發展及其保護的經濟學因素》獲第二屆全國教育科研創新成果一等獎。
    201111月,因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積極貢獻,獲國家文物局頒發的榮譽紀念證書。
    201212月,個人獲同濟大學攀登高層次人才計畫跟蹤,獲資助2年。
    2014年,“創建我國歷史建築保護與再生教學體系”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二等獎,本人排名第五(常青、盧永毅、陸地、張鵬、李湞、戴仕炳)。
主要保護實踐
在實踐方面,主持完成歷史街區保護規劃、歷史建築以及文物建築保護與整治專案百餘項,特別是在負責江南水鄉烏鎮、西塘、浙江紹興書聖故里歷史街區、嘉興中基路歷史街區,福建邵武和平古鎮、武夷山下梅古村等的保護規劃與歷史建築整治實踐中卓有成效,深受信任和好評,並集體獲得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文化遺產保護傑出貢獻獎。
代表性項目有:浙江烏鎮一期修真觀修復工程,訪盧閣重建工程,翰林第修復工程,財神灣及市河南岸景觀工程;浙江西塘西街修復工程、西園修復工程、塘東街修復工程、聖堂擴建工程、西入口工程;泉州西街保護整治工程;上海朱家角圓津禪院修復工程、珠浦電廠優秀歷史建築修復修復工程;嘉興梅灣(南門片)保護整治工程,月河歷史街區保護整治工程,蘆席匯歷史街區保護與修復工程;烏鎮西柵二期白蓮塔重建工程,烏將軍廟重建工程,昭明書館整治工程,浙直分署重建工程,關帝廟整治工程,遊客中心;浙江紹興書聖故里歷史街區一、二期保護整治工程;無錫市榮巷歷史街區保護整治及榮毅仁生平事蹟陳列館;南京高淳武廟修復工程;黑龍江漠河觀音山北靈寺重建工程;上海三觀堂擴建工程;安徽池州府儒學修復工程;寧波慈溪鳴鶴古鎮歷史建築群修復工程;安徽滁州醉翁亭及琅琊墨苑文物保護修復工程;雲南馬龍縣景觀塔修建工程;福建邵武市和平古鎮和平書院修復工程、南譙樓及黃氏祠堂修復工程、縣丞署修復工程;常州東方鹽湖城茅山溫泉度假小鎮概念性規劃;福建武夷山市下梅村保護規劃;下梅古村鎮國廟、鄒氏家祠、大夫第等文物及歷史建築修復工程;常州茅山溫泉度假小鎮道風街建築方案設計;江西黎川人民路歷史街區修建性詳細規劃;福建武夷山市下梅村茶街、萬壽宮、當溪和老村部四個地塊的保護性整治工程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